一位50多岁的“捕蛇人”告诉我:90%的人都不知道,蛇一旦冬眠,就会成为老鼠的“口粮”,因为冬眠的蛇浑身僵硬,毫无抵抗能力,而且就算被吃掉也不会苏醒,只能“任鼠宰割”。那么,既然如此蛇为何还要冬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关于蛇这种神奇的动物
蛇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已经在地球上繁衍1.3亿年了,它们身躯细长,种类繁多,进化程度极低,栖息环境多种多样,喜欢以青蛙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吞噬能力极强。
【资料图】
目前,全世界共发现蛇类3425种,其中大部分都是无毒蛇,它们没有毒腺,但体型较大,擅长使用缠绕技能,而毒蛇通常都有锋利的毒牙,能分泌出恐怖的毒液,可以让猎物在短时间内暴毙,杀伤力十分可怕。
不同种类的蛇体型差异极大,比如非洲的盲钩蛇体长只有6厘米,跟蚯蚓差不多,而南美的亚马逊巨蟒,体长则接近10米,体重更是高达500斤,是真正意义上的巨无霸。
蛇的运动方式极为特殊,因为没有四肢,它们只能依靠肌肉收缩来前进,因此行走姿势千姿百态,主要分为蜿蜒前进、侧向前进、伸缩前进和弹跳前进。
蛇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10-20年,其中眼镜蛇最多可以活29年,蛇的交配方式也很特殊,在繁殖期雄蛇可以无限交配,而雌蛇只交配一次。
那么,蛇为什么会选择冬眠?
正常来说,蛇类都是从每年11月下旬开始冬眠,到明年3月中旬结束,这期间它们一点战斗力都没有,连老鼠都打不过,但即便如此,冬天一到蛇还是会老老实实的冬眠。
1.蛇是冷血动物,如果不冬眠就会被冻死
蛇是一种典型的冷血动物(变温动物),它们平时不需要消耗能量用于维持体温,这样做的好处是非常节能,消耗的热量只有普通恒温动物的30%。
但坏处是无法调节自己的体温,只能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当外界气温低于零下13摄氏度时,它们体内的生物酶就无法正常工作了,新陈代谢也会随之降低,导致难以行动。
这时候只有冬眠才能拯救它们,因为冬眠可以有效地降低新陈代谢,让它们处于一种“假死”的状态,就算不吃不喝,也能靠体内的养分来维持生命,直到明年春暖花开再重新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温血动物也会通过冬眠来减少能量消耗,比如棕熊,但不同的是,棕熊的冬眠是浅度睡眠,一旦遇到刺激就会马上苏醒。
蛇为何要冬眠?
冬眠是指自然界中有些动物在寒冷的冬季会通过降低自身的体温从而进入类似于昏睡的生理状态。冬眠的动物主要以变温动物为主,当然也包括了一部分的哺乳动物以及鸟类,不同动物的冬眠的原因不同,比如哺乳动物冬眠通常是因为食物匮乏而被迫冬眠,但是,变温动物的冬眠主要原因则是温度。
蛇作为变温动物也是如此,它们无法像哺乳动物那样调节自身的体温,体温会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到了四季分明,冬季明显寒冷的地区,蛇会为了躲避严寒而进入冬眠的状态。
不同地区的蛇冬眠的时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以我国北方的蛇类为例,它们通常是在每年的11月中旬陆续进入冬眠,在次年的4月份才陆续的出来活动,整个冬眠期需要持续5个月左右。但是,我国南方的一些蛇类冬眠期进入和出蛰的时间要晚和早一些,其中冬眠的时间大约在12月份,出蛰的时间大约在每年的3月份。
蛇类不同的冬眠时间是由温度决定的,作为一种变温动物,当外界温度低于15℃时,蛇的活性就会降低,等到长期温度处于13℃以下时,蛇就要冬眠了。在冬眠前,蛇会大量地进食,然后选择树洞、树根下、厚厚的落叶、岩石的缝隙等地方进行冬眠,通常蛇都是群居冬眠的,这样有利于保持温度。
因此,蛇冬眠是因为该地区到了冬季气温会骤降,而蛇作为一种变温动物,无法在低于13℃的环境下活动,所以才被迫进入冬眠状态,以躲避严寒。
蛇冬眠时,毫无防御能力吗?
蛇冬眠是要分阶段的,在气温低于13℃时,蛇还是有一定的活性的,此时是蛇的入眠阶段,这个阶段的蛇并未完全进入冬眠期,如果此时惊扰了它们,必然会遭到蛇的扑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的持续降低,蛇开始进入深眠状态,深眠状态下的蛇新陈代谢速率降低到极致,心跳每分钟降低到5-30次之间,其次体温与所在位置的温度几乎是一样的(冬天地下也很少会结冰),不过,由于新陈代谢速度减缓、体温较低,蛇的身体几乎是僵硬的。此时,如果你将蛇从冬眠地拉出来,它不但不会攻击,还会被冻死。
第三个阶段就是出眠阶段。出眠阶段已经是过了寒冬了,随着地温的上升,蛇的慢慢苏醒过来,此时的蛇与入眠阶段的蛇一样都是具有攻击性的。
因此,说蛇冬眠时,没有防御能力,只是说深眠阶段,其他两个阶段的蛇,都有一定的攻击性和防御能力。其次,在冬季,如果持续的白天高温(暖冬),蛇也会从深眠中醒过来,这并不是什么异象,而是低温满足了蛇活动的温度,所以它们才会爬出来晒晒太阳,继续提升一下体温。(下图为农夫与蛇,农夫就是通过自己的体温让蛇结束了深眠阶段才会被咬的)
关键词: